招生咨询:

0371-68632288

学校首页 公告通知 校园快讯 教学科研 师资团队 招生公告 学生社区 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正文师资团队
养成教育的五大定律
作者:啟思教务处 发表于:2019-03-26

所谓定律,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,我们说,要回归常识,站在规律上做事情,就是要守住定律。

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自动化行为习惯的教育,是管一辈子的教育,不仅仅是儿童,即便对于成年人,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。

我们养成了习惯,然后习惯养出了我们。习惯是藏在我们神经系统的一笔财富,养成了好的习惯,一辈子受用不尽它的利息,养成了不好的习惯,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。

某一种意义上说,教育,就是养成好的习惯。

孔子,孟子,朱熹,王阳明,曾国藩,其实都是养成教育的大师,我们从圣贤身上,吸收了很多关于养成教育的营养,一辈子受用不尽。

养成教育的五大定律:

1、大而化之――所有的教育,归起来就一个字:养

养生、养气、养颜、养善,滋养、营养、补养、润养,皆为养成之教育。

教育有千般方法,但所有方法,归起来就一个字:养。没有“养”这一个重要的字,万物就不会生长,都有消亡。

就教育而言,养,是养善,是抓住一丝善念,加以提炼后,养大它,扩充到自己的生命中去,扩充到自己的家庭、单位以及你所在的圈子,扩充到天地宇宙之间,大到无极限,大而化之,大到可以教化他人,可以参天地之化育,达到天人合一。

所有的素质和品格都是养成的,而其抓手就是细节、行为,以小而大,在细微处着手,慢慢积累,渐渐养成,进而养活胸中一团春意。

2、士志于道――拿攀比作动力的人,是很可怜的

有志之士,都有自己的使命,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,踏踏实实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,不断蓄力、累积、创造,努力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、受人尊敬的人,绝不和人攀比。

而拿攀比作为动力的人,都是没有使命感的人。攀比的实质是“乞丐心理”,即:乞丐不会和富翁攀比,他只跟旁边那个乞丐比,因为攀比的人,一般先排除掉自己比不了的,然后选择一个可攀比的人咬牙比,这不是很可怜吗?

士志于道,不攀比,只在历史中找自己的定位,故而:内心坚定,敬畏天命,与天地对话,一生追求道之所在,而结果如何,不去管它,死了才知道,所以有志之人,从来只问耕耘,不问结果。

然后就是:以道护身。

我们常常会觉得不安,是因为没什么东西用来护身,记得孟子曾预言盆成括这个人必然会被杀:“死矣盆成括!”

弟子问他,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?孟子回答:“其为人小有才,未闻君子之大道也,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。”

孟子说盆成括会被杀,不是一个预言,而是一种必然道理。

人不贵在有才,而贵在有道。懂得君子之大道,才能善用自己的才能,既能成事,又可保身。如果像盆成括那样,小有才能,但对君子仁义、忠信之大道茫然不知,那他一旦有机会做事,必处于必争之地,势必得志而恃才妄作,启衅招尤,最后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,人不灭他,天也会灭他。

君子之大道,是护佑人的才华、才能的,没有道与德的护佑,才华和才能就像一把没有刀把的匕首,看似能伤人,但最终还是伤自己、杀死自己。

真应该记住“盆成括”这个名字啊。有才无道之人的代名词。

3、当务之急――把全部时间精力压倒性地投入到当务之急上

“当务之急”这个词也是出自于《孟子·尽心章句》,原文是:“知者无不知也,当务之为急。”智者是没有不该知道的,但,你不可能什么都知道、什么都去学,要聚焦于你最急、最应该学习的事情上。
“聚焦”,就是立志、定志,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底,而定下一个框框以后,一辈子就攻读下去,而如果还是见异思迁,犹豫不决,那一定是尚没有目标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“当务之急”。
王阳明说,他年轻时儒释道都学,后来认识到三者之差异,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,甚至各自冲突,于是摈弃释道,聚焦儒学。他年轻时,也喜欢诗词,以陶冶情操,到了后来,有了“当务之急”之后,觉得诗词太奢侈了,也就放下了,把全部时间放在儒学中来,终而成为世界级顶尖专家。
如果你有了“当务之急”,你一定理解这样的话:可读可不读的书不读,可参加也可不参加的活动不参加,把全部时间、气力压倒性地投入到自己的当务之急。
一位正在过马路的母亲,手里抱着孩子,她一定顾不上其他,也不会去呼吁呐喊,因为她怀里有“当务之急”,其他的一切都顾不上。
庄子讲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。”这里的“涯”,就是边界,世上凡有大的成就的人,都有边界,都有不为之事,都以当务之急为原则,高度简化涯外的事情,他有一种“顾不上”的強大精神定力。

4、信受奉行――把经典活出来,就是最好的养成教育,有时一句话你悟透了,一辈子吃不完

读经典是一辈子的事,有时,悟透了一句话,一辈子都吃不完。

曾国藩的经验是:“一句不通,不看下句;今日不通,明日再读;今年不精,明年再读,此所谓耐也。”这就是著名的耐字经,可谓深得攻读经典三昧。

读经典,须有一个基本条件,这就是:信受奉行。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批评的眼光来学,认为这也不科学,那也不科学,专门挑刺来了,或者认为经典已经过时了。这时,你一定要小心,一旦流露出了这种情绪,你的底线在哪儿,别人一望便知。

攻读经典,必须完全地信它、受它,不能有一丝的轻佻与犹豫,并选出其中你最赞赏的思想去老老实实地、100%地奉行,否则你学不进去,也不会有收获。

攻读多了,信受奉行多了,心路就通了。中国汉字中,“痛”,病字头,再加“甬”,“甬”是通路之意。人为什么会痛苦,是因为心的通路不通、堵住了,而经典最重要的价值,就在于打通心路。

再谈知行合一的问题,非常难。我身边的例子,我应该不下于十次在身边弟子面前讲过“明德不危”,其中四德之一“信”字,讲得最多。信即诚,你诚我信,内涵也很简单,就两点:一是守时守信,二是不自欺,不欺人。大家都有深度觉醒,都愿意“信受奉行”,但,关键时刻,个别人知行就又分离了,又走到悬崖边上而不自知。原因是,没有把“信”这个字供在头上,达不到100%的纯度,所以根本做不到从小事做起、推己及人、近悦远来。别人提醒是没有用的,因为他心路未通,自己也没有深度觉醒,内外两张皮,痛苦不堪,此为“不可教也”。

5、一以贯之――世上最难的事情是,融会贯通,贯彻到底,一贯坚持

孔子的“一以贯之”思想,对我影响最大。

一以贯之,有三层含义:

一是融汇贯通。学到极致,便可融汇贯通,所有的道理,其实就是一个道理,举一反三而已。融汇贯通者,必可做到:一听就能懂,从来没想到,再也忘不了,用起来真有效,自己成一套。

二是贯彻到底。不想那么多,按照你信的这一个道理,一以贯之,贯彻到底,不找借口,找一个借口烂一条根。这里的“信”很重要,要信就深信,不可半信,半信则疑,不如不信,但你可以选择,选定你信的东西,深信之,上供之,信仰之,然后一以贯之。

三是一贯坚持。不受外部环境影响,不管有多少的挑战、诱惑,我的原则,我始终如一,专注坚持。

贯,是100%纯度,是人格层面上的自动化行为。

做到这个“一以贯之”,不易。学到,学通,不易;学到了,还要做到,如一贯彻,知行合一,不易;做到了,还能保持住,不受任何影响,更不易。

孔子自己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?忠恕之道是也,即:事人以忠,尽心尽力,将心比心,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整个儒家思想,涵盖在其中了。

地址:嵩山路与丹青路交叉口向西100米路南 招生电话:0371-86625687 咨询:037166202288,037168632288 传真:0371-86625687
到校可乘坐公交:3路 4路 B11路 B26路49路 57路 82路 84路 138路 256路 280路 561路 562路 581路 722路 Y815路 229路
版权所有 © 郑州市啟思中学